Industry News
水利部2025年6月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2.7%,大中型水库蓄水稳定,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升,水资源供给基本面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但记者调研发现,在总量改善的背后,用水结构优化与污水处理提质的双重攻坚仍在持续,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正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构成了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石。2024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4.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80。用水结构更趋合理:农业用水占比降至61.6%,较上年减少24.0亿立方米;而生态环境补水量同比增加27.7亿立方米,占比提升至6.4%,彰显生态优先理念的落地。非常规水源供水增长尤为显著,全年供水量达251.6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9.3亿立方米,占比提升至4.3%,成为水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向。
污水处理领域呈现“城镇提标、农村补短板”的鲜明特征。截至2024年底,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超6500座,日处理能力达2.3亿吨,处理率已超97%,但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率仍不足40%,区域失衡问题突出。广州南沙某污水处理厂的实践提供了城乡接合部治理的有效范式,该厂针对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处理难题,首创“动态余量—实时配比”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水质异常30秒内快速响应,出水关键指标达标率保持100%,年节约碳源成本近50万元,入选全国村镇污水治理优秀案例。

农村污水处理的“低成本可持续”路径在多地取得突破。四川省巴中市创新“分层截留资源化利用”模式,根据聚居程度差异分类施策:城镇周边纳入管网集中处理,一般村落依托地势实现“自用—公用—备用”三级利用,散居农户通过“三格式化粪池+小三园利用”就地消纳,全市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80%,户均建设成本仅2500元。海南省三亚市则通过“投建管养一体化”改革,将农村污水降标至农业灌溉标准,既降低运营成本,又填补农田用水缺口,破解了设施“晒太阳”的困境。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仍需破解三大瓶颈: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不足、中西部部分设施运行负荷率低于65%、再生水利用率尚未达到25%的规划目标。随着膜生物反应器等技术成本下降及智慧水务平台渗透率超60%,技术升级正加速突破瓶颈。

中科蔚蓝提醒您:从公报数据到治理现场,水资源安全的保障网正在织密。当南沙的智能处理系统稳定运行,当巴中的农家菜园接纳处理尾水,这些实践共同勾勒出一幅“总量保障、效率提升、循环利用”的水资源安全新图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