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水利部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2.7%,但万元GDP用水量同比下降4.4%的背后,是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与污水处理领域在机遇与挑战中的深度探索。从城市地下的污水处理厂到乡村的生态塘,一场涵盖技术创新、制度完善与全民参与的治理变革正在推进。
总量充裕的表象下,结构性矛盾仍存。2024年全国用水总量达5928.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比61.6%,而非常规水源供水量仅占4.3%。污染风险更不容忽视,广西钦州钦江、河池大环江年内先后发生水质异常事件,虽均得到及时处置,但暴露了流域防控的薄弱环节。安徽滁河水污染事件更警示我们,企业违规排放与监管失职叠加,可能造成严重生态损失。
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提供了破局思路。北京某再生水厂通过“地上公园+地下水厂”模式,将日处理18万吨污水的核心设施转入地下,处理后水质达地表水Ⅳ类标准,既解决了“邻避效应”,又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这支由700余人组成的科普志愿队十年间开展活动1200余场,让环保设施成为生态文明教育课堂。福建安溪则以“微顶管”工艺改造管网,新建改造污水管158公里,城东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新增6万吨,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乡村治理的“因地制宜”更显智慧。广东饶平推行“一村一策”,上东村利用闲置水塘改造16个生态塘,通过水生植物与鱼类构建净化系统,年运维费用较传统设施节省75%;山门村采用微动力处理工艺,建设成本降低40%。2024年该县222个村提前完成污水治理,印证了低成本治理模式的可行性。
制度保障正在不断夯实。内蒙古、威海等地新规陆续施行,从雨污分流改造到污泥资源化利用,构建起全链条监管体系。山东省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87座,处理率达98.8%,建制镇污水处理率提升至75%以上,展现了制度落地的实效。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刘艳丽研究员指出:“水资源安全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执行的双重保障,数字孪生水利与跨学科合作将成为新支撑。”从北京的科普志愿队到饶平的生态塘,从法规完善到技术升级,我国正逐步实现从“被动治污”到“主动护水”的转变。
中科蔚蓝提醒您:水资源安全保护没有终点。当每一滴污水都能有效净化,每一片水域都有制度守护,水资源才能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咨询热线:15684397985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