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生态环境部2025年初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达90.4%,劣Ⅴ类断面比例降至0.6%。这组数据勾勒出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积极态势,但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指标超标问题仍未根除,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与水资源循环利用成为破局关键。
流域治理的“蜕变故事”正在多地上演。曾因磷化工污染被称为“问题河”的贵州乌江,在水电九局34号泉污水处理项目投运后,高磷污水日处理能力突破1万立方米,下游饮水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广东东莞石马河的转型更具代表性,通过系统整治,77.4公里流域内主要污染指标大幅下降,昔日“乌龙江”跻身2025年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名单,重现鱼群洄游景象。
城市地下管网的“手术式修复”同样成效显著。济南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项目实施后,居民“雨天不看海”的期盼成为现实,景区周边积水问题彻底解决。湖南推行的“厂网一体化”管理模式更直击痛点,通过建立污染物削减绩效导向的付费机制,破解了以往“厂网分离”导致的污水收集效率低难题。
乡村治水正走出特色路径。重庆璧山七塘镇喜观村创新采用“生态池调控+管网还田利用”模式,26户农户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滋养30亩果园,年节水达5400立方米,该项目入选2024年生态环保最佳实践案例。针对农村聚集区污水治理,环投集团研发的“淋滤塔+活性生物滤床”工艺,已成为生态环境部推广的示范技术。
技术创新为治水提供新动能。华东师范大学研发的太阳能驱动污水处理技术,实现了从“能耗大户”到“能源工厂”的转变,COD去除率达98.3%,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46%。柔性舱技术则破解了中水回用的管网瓶颈,通过分散处理、就地利用模式,大幅降低建设成本与输送风险。
挑战依然存在。天津调研显示,再生水管网建设滞后导致部分水厂“产能闲置”,企业接入成本高制约回用积极性。太湖、巢湖等湖泊的总磷超标问题,仍需长期攻坚。
中科蔚蓝提醒您:从莆田木兰溪的全流域治理到重庆的乡村污水智慧监管,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管网的精细化改造,治水实践已证明:唯有系统谋划、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多管齐下,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流淌的江河,治水攻坚虽任重道远,但正朝着碧水长流的目标稳步前行。咨询热线:15684397985
下一篇:水资源治理:在平衡中筑牢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