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202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较多年平均值偏少6.6%,而同期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98.69%。这组对比数据揭示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矛盾:在总量趋紧的背景下,水质改善与循环利用正成为破解水安全困局的关键路径。历经十年“水十条”治理攻坚与技术创新,中国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
水资源刚性约束日益凸显。2023年全国用水总量中,农业用水占比仍高达62.2%,而非常规水源供水量仅占3.6%,反映出水资源利用结构亟待优化。与此同时,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国控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从2014年的63.1%升至2024年的90.4%,劣V类水比例降至0.6%,十年间中央财政投入水污染治理资金累计达6733.1亿元,为治理成效提供坚实保障。这种“总量紧、质量升”的态势,倒逼污水处理从“达标排放”向“资源再生”转型。
技术创新正在重塑污水处理格局。北京高碑店某再生水厂采用改良AAO+超滤膜工艺,每日处理100万吨污水,出水水质达北京市地标B标准,通过“反硝化生物滤池+超滤膜+臭氧”深度处理工艺,使总氮稳定控制在20mg/L以下。更具突破性的是另一再生水厂的污泥处理技术,采用“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使沼气率提升50%,每年生产10万吨污泥产品替代有机肥,每吨可实现碳补偿0.6吨CO₂,彰显了污水处理的低碳价值。
再生水利用形成多元模式。广州市花都区构建的“再生水管道+工业供水管道+城市河网”联网联供体系,2024年再生水利用量达6597万吨,实现100%回用,其中某个污水处理厂为企业年节省自来水3000吨。这种“就近处理、就地回用”模式,使再生水成为工业冷却、市政绿化等领域的“第二水源”,有效缓解了新鲜水供给压力。
制度创新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保障。水利部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快确定流域可用水量,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在公众参与方面,全国已建成3646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4万余家涉水企业实时公开排放数据,通过“蔚蓝地图”等平台推动1.3万余次超标问题整改,形成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的合力。
当前仍面临结构性挑战: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需持续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覆盖率与城市差距明显,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尚需提速。对此,水利部正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年内将完成88条河湖生态修复,并通过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等工程,探索流域水资源统筹调度新机制。
中科蔚蓝提醒您:从高碑店的膜车间到花都的再生水管网,中国污水处理已突破“污染控制”的传统定位,成为水资源循环的核心节点。随着《2025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与市场化配置相结合的制度创新,将推动这场“水革命”向纵深发展,为全球水资源管理提供兼具技术深度与制度温度的中国方案。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