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全部 157 公司动态 104 行业动态 53

水资源安全警钟敲响:现状、挑战与应对

时间:2025-08-04   访问量:0


    近日,水利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降水量和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多,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1123.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7%。然而,在看似乐观的数据背后,全球水资源状况却不容乐观。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水资源状况报告》强调,过去5年来全球河流水位持续降低,2023年成为近30多年来全球河流水量最少的一年。这一全球趋势与我国局部地区存在的水资源问题相互映照,凸显出水资源安全保护及污水处理工作的紧迫性。


水资源保护


    全球水循环失衡,极端现象频发

    当下,“旱涝不均”已不再是小概率事件。2023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今年夏天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气温升高导致全球部分地区长期干旱,近一半地区的河流处于干涸状态。与此同时,洪涝灾害也在多国肆虐,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世界气象组织新闻发言人克莱尔・努利斯表示:“全球水循环变得更加不稳定且不可预测,我们看到了更多极端天气,如严重干旱和飓风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极端降雨、洪水和干旱等事件的发生率显著提高。

    全球变暖带来的冰川消融问题也十分严峻。作为许多河流源头的冰川在过去50年间大量融化。瑞士冰川监测项目数据显示,仅今年以来,瑞士的冰川面积就减少了2.5%。世界气象组织警告,2023年全球冰川损失折合水量超6000亿吨,为过去50年来最严重的一年。短期内,冰川融化虽会增加河流的水量,但长期来看将威胁流域周边居民的用水安全。世界气象组织水文、水与冰冻圈分司司长斯特凡・乌伦布鲁克指出,如果冰川消失,全球水文及生态系统状况将被彻底改变。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新兴领域成用水大户

    从全球范围看,水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更加稀缺的关键资源。联合国水机制估算,目前全球有约36亿人一年中至少一个月面临缺水问题,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50亿人以上。西班牙公共事业集团考克斯首席执行官纳乔・莫雷诺预测,未来全球水资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将每年扩大40%。

    农业作为水资源需求最大的领域,受干旱影响严重。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约70%淡水资源用于农业,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约为90%;在高收入国家,约为44%。2022年,美国加州稻米种植带遭遇严重旱灾,稻米产量减半,造成7.03亿美元经济损失,5300余个工作岗位流失。

    值得关注的是,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成为水资源消耗的新增量。近期联合国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发布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存在过度消耗能源、水和实物资源的风险。据预测,到2027年,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用水量可能达66亿立方米。此前有媒体报道,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每回复10到50个问题,至少需要消耗500毫升水(这一估算还不包含数据中心用电间接产生的耗水)。


水资源保护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挑战并存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且地区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仅占19%。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

    在用水结构上,2024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928.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占61.6%,工业用水量占16.4%,生活用水量占15.6%,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占6.4%。与2023年相比,用水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农业用水量减少,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增加,用水效率有所提升,非常规水源供水量持续增加,水源结构不断优化。

    然而,我国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环保局有关报道显示,主要河流有机污染严重并呈扩大趋势,水源污染日益突出。大型淡水湖泊大多处于富营养状态,水质较差。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水受到污染,部分指标超标。由于一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坍塌、沉陷、地裂缝和海水入侵等地质问题,并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海洋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东海污染较重,南海水质虽相对较好,但保护工作仍需加强。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排放量大,虽处理力度加大,但排放量仍在增加,且工业固体废物堆放占用土地,对空气、地下水和河流造成巨大危害。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残留物对土壤、地下水及河流湖泊造成污染。城市生活垃圾量大,再利用效率低,堆放产生的病菌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

    多管齐下,守护水资源安全

    面对水资源安全的严峻挑战,我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在政策层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要完善现代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江河生态环境质量,繁荣发展水文化,完善江河保护治理体制机制。

    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严格取用水管理,打击违法取用水行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黄河、海河、辽河和西北地区内陆河等流域推进深度节水控水。推动农业、工业、城镇节水,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健全节水激励约束机制。

    在污水处理方面,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污水处理厂通过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多种方法对污水进行净化,使其达到排放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采用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稳定塘等生化处理技术,或其他成熟技术处理污水。同时,污水处理站的选址、建设和运行管理也有严格规定,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水资源保护


    此外,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全球改进数据收集和共享,以促进公众对水资源真实情况的认知,帮助各国采取应对行动。我国在水资源监测方面也不断加强,优化气象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强化监测设施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暴雨和洪水预报精准度,完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

    中科蔚蓝提醒您:水资源安全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水资源现状,无论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水循环失衡,还是我国自身存在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问题,都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污水处理工作,不仅是为了满足当下的用水需求,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水资源财富,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咨询热线:15684397985



上一篇:水资源安全保护与污水处理:现状、挑战与行动

下一篇:没有了!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