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近年来,中国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打破传统治理模式的桎梏,同时通过跨区域协同治理破解“九龙治水”困局,推动污水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循环”转型。权威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4%,首次突破90%大关,长江、黄河干流连续多年全线保持Ⅱ类水质,这一历史性突破背后,是科技赋能与区域协作交织的治水新图景。
一、工业治污:从“污染负担”到“循环资源”的蜕变
在内蒙古包头,包钢集团用科技创新改写了钢铁行业“高污染”的刻板印象。其总排废水综合整治项目采用“深度处理回用+蒸发结晶分盐”技术,每小时可将350立方米工业废水转化为优质再生水,95%的处理水重新投入生产,每年减少黄河新水消耗近300万吨,剩余5%的浓盐水则精准转化为工业用盐。这一国内钢铁行业首例大规模浓盐水“零排放”工程,使外排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水限值,氟化物年减排量达112吨,真正实现了“清水回产线,盐粒变资源”的绿色转型。
在广东东莞,清溪厦坭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开创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先河。日处理5万吨污水的设施藏于地下,地上空间化身为生态公园,既化解了“邻避”矛盾,又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成为环境与民生双赢的典范。这种“地下治污、地上造景”的模式,正在全国多个城市复制推广。
二、城市内河:从“黑臭河道”到“幸福河湖”的重生
北京清河的蜕变堪称城市内河治理的教科书。这条曾因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直排沦为“臭水河”的河道,历经30余年系统治理,通过关闭3家百年毛纺厂、建设4座污水处理厂、铺设25.6公里污水管线,实现了日处理120万吨污水的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清河治理融入“三水统筹”理念:通过再生水补水、闸坝联调保障生态流量,构建浅滩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如今已观测到31种鱼类和98种鸟类,包括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4年,清河沿线的“清河之洲”滨水绿廊吸引260万人次游览,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三、区域协作:从“各自为战”到“生态共同体”的突破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西岑水质净化厂,标志着区域治水进入新阶段。这座全地下智慧污水厂采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系统实时监控设备运行,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远期5万吨),出水水质执行准地表Ⅲ类标准,是全国同类设施中的标杆。其建成不仅满足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的用水需求,更通过“厂网一体化”模式,将污水处理与区域生态景观规划深度融合,地上开放式绿地与休闲步道成为区域生态基底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制度创新层面,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2025年发布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40%,推动治水从单一水环境治理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转变。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跨区域协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农村治污:从“污水横流”到“资源循环”的探索
在山西忻州,蛤蟆石村探索出“黑水施肥、灰水浇园”的资源化利用模式。该村将化粪池粪液用于农田施肥,低浓度灰水用于绿化,既避免了污水横流,又实现了资源循环,成为管控类村庄的治理样本。而在广东茂名,塘边村通过单户庭院利用模式,将无害化处理后的黑灰水用于菜地灌溉;陈子垌村则以联户庭院模式,利用明渠暗渠化收集污水,就近消纳于农田果园,基本实现零运维成本。这些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使农村污水治理率在2024年达到45%以上,新增完成2.5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
五、科技驱动:从“经验治污”到“精准管控”的革新
北控水务集团发布的“智水双擎”智能体,集成“北水IOT”感知系统与“北水OS”操作系统,通过16类管网参数实时监测和AI算法优化处理工艺,在30余个项目中实现吨水能耗降低15%以上。威泰普科技的智能污水治理中枢,则通过覆盖300余个监测点的数据互联,在某工业城市实现污水处理效率提升40%、运营成本降低25%。这些技术突破,使污水处理从“人工经验”转向“数据驱动”,为治水精细化提供了支撑。
中科蔚蓝提示您:站在“水十条”实施十年的新起点,中国污水治理正以科技为笔、以协作作墨,在广袤大地上绘制“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从包钢集团的工业废水循环,到长三角的智慧治污;从北京清河的生态修复,到忻州茂名的农村实践,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不仅彰显了中国治水的决心与智慧,更为全球水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未来,随着《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的深入实施,一幅“人水和谐”的壮美图景正加速变为现实。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