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初秋的银川阅海湖畔,经污水处理厂净化的再生水持续注入河湖,鸥鸟翔集的景象勾勒出西北旱区的治水新图景。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湖南宁乡经开区,啤酒废水正通过专用管网输送至污水厂,成为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优质碳源"。从干旱内陆到丰水流域,一场以污水处理为核心的水资源革命正在中国多点突破。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数据显示,银川市8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90万吨,2024年再生水利用率达58.8%,315公里的再生水管网如同城市绿色血脉,支撑起工业生产、园林绿化等多元需求。这座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城市,通过全国首例再生水置换用水权交易,每年可置换黄河水用于工业生产,创造45亿元增加值。
工业领域的废水资源化探索尤为亮眼。安徽淮北构建"生产—输配—应用—管理"全链条体系,2024年工业再生水利用量达3446万立方米,占工业用水总量的32%,推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9.34%。宁乡经开区则创新"企业—污水厂"协同模式,山东某啤酒厂废水经简易处理后直供污水厂,既为企业年省24万元治污费,又为污水厂节省6万元碳源成本,实现环境与经济双重效益。
技术突破让高难度废水处理成为可能。苏州的紫外高级氧化技术将某抗生素厂废水COD去除率提升至80%,使原本难以生化处理的废水可生化性大幅改善。久吾高科研发的多膜集成工艺,在安徽某化工企业实现PVA废水零排放,硫酸钠回收率超90%,破解了行业多年难题。这些技术创新正让"废水变原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园。
城乡污水治理的下沉实践同样成效显著。广东鹤山通过"财政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投入超9亿元建成651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988个自然村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治理覆盖率达89%。湖北黄冈对长江沿线排污口实施"一口一策"整治,仅武穴市就投入千万元建设雨污管网,彻底消除下关港黑臭现象。
从"末端治理"到"循环增值",制度创新是关键推手。九江构建"1+4+N"政策体系,将再生水利用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淮北通过价格激励机制,使再生水价低于工业供水价,年均为企业减负超2000万元。水利部数据显示,2023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查处违法问题近千个,追缴水资源费近亿元,为循环利用保驾护航。
中科蔚蓝提醒您:污水资源化的探索证明,水资源保护从来不是单一领域的战役。当36.5万吨/日的再生水在银川流淌,当96.9%的工业用水重复率在淮北实现,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从"节水优先"到"系统治理"的深刻转型,更是破解全球水资源危机的东方智慧。咨询热线:15684397985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