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水利部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2.7%,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基本面未变。在此背景下,我国正通过技术创新、数字赋能与严格监管,推动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协同发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治水之路。

现状:总量充裕与人均匮乏并存治理成效初显
2024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928.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比61.6%,工业用水占16.4%,生活用水占15.6%。值得关注的是,用水效率持续提升,万元GDP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4.4%,非常规水源供水量达251.6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4.3%,较上年增加39.3亿立方米,水源结构不断优化。
但水资源保护仍面临挑战。黄河流域部分区域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甘肃永登县某企业2021至2023年间超采地下水60余万立方米,导致当地超采区范围扩大32.43平方千米。同时,污水处理行业转型压力显现,传统处理模式能耗较高,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单位电耗强度是一级B标准的1.5倍。
实践:技术创新破解治理难题
在工业污水治理领域,低碳循环模式逐步推广。鄂尔多斯某水资源再生厂作为全国首例光伏废水零排项目,日处理能力达10万吨,回用率95%,剩余浓盐水经处理产出工业盐实现二次销售。项目采用“敞开空间+光伏电站”设计,年发电6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968吨,减排二氧化碳5983吨,成为行业标杆。

城市污水处理迈向资源化新阶段。常州某污水处理厂五期工程入选国家绿色低碳标杆厂改建项目,扩建后将形成2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构建“新水、新气、新电、新暖”资源循环体系。其生态安全缓冲区规模达20万吨/日,通过河道生态涵养提升水源保障能力,该厂有望成为江苏首座双标杆污水处理厂。
赋能:数字监管与依法治理并行
数字化技术让治水更精准高效。重庆“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融合22个市级部门690余项数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将水污染事件的发现、溯源、处置效率提升80%。该系统可预测138个市考及以上断面未来3日水质,精准度超90%,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稳定保持Ⅱ类。
依法监管筑牢水资源保护底线。针对永登县地下水超采问题,省、市、县三级检察机关联合行动,通过检校协作完成生态环境损害鉴定,涉案企业补缴水资源费及生态损失费300余万元,并建成地表水管网替换地下水源,实现年节水近20万吨。截至2025年7月,当地地下水水位较上年同期上升0.95米,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中科蔚蓝提醒您:从技术创新到数字赋能,从企业转型到依法监管,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正形成多元共治格局。但水资源安全仍是长期战略任务,需持续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非常规水源规模化利用。未来,随着更多绿色低碳技术落地和监管体系完善,水资源将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咨询热线:15684397985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