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一、流域治理新态势:跨区域协同破局
据《2024中国水资源发展报告》,长江经济带依托“共抓大保护”机制,沿线11省市工业用水总量同比下降12.3%,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8%;黄河流域通过“生态补偿+产业转型”模式,矿井水年回用量突破65亿立方米,盐碱地改良面积新增350万亩。但区域性矛盾依然突出:珠江流域城市群因跨境水污染纠纷年均增长17%,长三角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仍占区域总面积的9.6%。
二、科技赋能:从末端治理到生态韧性提升
1、工业废水零排放再突破
山西焦化集团采用“电渗析+分子筛”集成工艺,将高盐废水结晶盐纯度提升至99.97%,年减排工业盐渣12万吨。浙江台州试点“海洋蓝碳”工程,通过红树林修复吸收化工园区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年固碳量达2.3万吨。
2、数字孪生技术落地应用
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国首个“数字珠江”平台,整合2.6万个水质监测点、87座水利枢纽数据,实现洪涝灾害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水污染事件溯源效率提高70%。
三、国际合作:共建清洁水循环体系
孟加拉国达卡市引入中国技术建设的南亚最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达50万吨,使布里甘加河溶解氧浓度从2.1mg/L提升至6.8mg/L,1500万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建立六国联合监测站,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共享污染源数据,跨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同比提升24%。
四、城乡融合:构建全链条治理模式
1、城市再生水智慧调配
西安首创“分质供水”系统,将30万吨/日污水处理后精准输送至热电厂、园林绿化等23类场景,使非居民自来水用量下降41%。
2、农村资源化闭环体系
云南大理推行“三水共治”模式,农户生活污水经厌氧发酵后用于生态种植,沼渣制成有机肥返田,实现年减少化肥使用量1.2万吨,河道氨氮负荷降低65%。
五、中科蔚蓝:打造水治理样本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基。面对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唯有科技创新与责任担当并行,才能实现“蔚蓝清水来”的愿景。山东中科蔚蓝愿与各界携手,从实验室到江河湖海,共同织就水安全防护网——因为我们深知,守护每一滴水,即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
数据支撑 生态环境部《重点流域协同治理白皮书》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 孟加拉国环境部项目监测数据,更多详情咨询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