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领域交出了喜忧参半的答卷。水利部最新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稳步提升,非常规水源利用规模持续扩大,但部分地区水资源超采、污染治理滞后等问题仍亟待解决,水资源安全保护仍需久久为功。

水资源现状:总量向好与结构优化并行
2024年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2.7%,地表水与地下水蓄水态势稳定。用水结构持续优化,全年用水总量5928.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占比61.6%,较2023年减少24.0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同比下降4.4%,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水环境质量同步改善,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长江、黄河干流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质,太湖等重点湖泊水质达到历史最佳水平。非常规水源成为重要补充,全年供水量达251.6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4.3%,较2023年增加39.3亿立方米,再生水、中水等循环利用成为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关键抓手。
典型实践:再生水利用破解供需矛盾
在浙江宁波,下沉式再生水厂让污水变身“生态活水”。某净化水厂通过三级深度处理工艺,使出水水质远超地方标准,90%以上用于河道生态补水,让江北大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全市已建成“两横三纵”再生水输配管网,2024年再生水产量超1.5亿立方米,广泛应用于生态补水、工业生产、园林绿化等四大场景,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29.4%。
缺水地区的内蒙古则走出了特色路径。乌海市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多倍,通过工艺升级将生活污水转化为再生水,2023年利用率高达94%,近2500万立方米再生水替代新鲜水源用于工业生产和城市绿化。全区2024年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达8.96亿立方米,较2020年提升93%,通过“再生水置换黄河水”模式,有效缓解了工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

技术创新为污水处理赋能,某MBR膜工艺实现COD去除率超90%,BOD去除率达95%以上,在化工、印染等行业废水处理中广泛应用,推动工业废水回用率提升至70%-80%,既降低污染排放,又节约水资源。
现存挑战:监管与治理仍需补短板
尽管成效显著,水资源保护仍面临多重挑战。甘肃省环保督察发现,嘉峪关市2023-2024年地下水取水量连续超许可,部分村庄超采量最高达611万立方米,生态绿化亩均耗水量是定额的1.47倍。酒泉市部分污水处理厂因设施不足,出现污水外溢和排放超标问题,肃北县污水处理厂累计超标时长超3000小时。
管网建设滞后同样制约治理成效。嘉峪关市近三年供水管网漏损量达521万立方米,漏损率虽降至13%,但距离10%的控制目标仍有差距;部分工业园区新改扩建项目节水方案编制率不足5%,工业节水措施落实不到位。
未来方向:多维发力筑牢水安全屏障
面对新形势,我国正从多方面强化水资源保护。内蒙古印发《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底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8%以上,黄河流域力争突破60%;生态环境部计划推进美丽河湖保护行动,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40%。

中科蔚蓝提醒您:业内专家指出,筑牢水安全屏障需坚持“节水优先、系统治理”,既要持续扩大再生水利用规模,完善输配管网等基础设施,也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和环保督察问责,推动水资源利用从“被动治理”向“主动节约”转变。咨询热线:15684397985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