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近日,水利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降水量和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多,大中型水库和湖泊蓄水相对稳定,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升,泉水流量有所增大。但即便如此,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及污水处理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等问题依旧突出。
从总量上看,2024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1123.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7%。然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极为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像华北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需求极大,但水资源却相对匮乏。同时,降水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汛期降水集中,容易引发洪涝灾害,而枯水期则面临缺水困境。
水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我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国控断面I-III类水比例从2014年的63.1%上升到2024年的90.4%,劣V类水从9.2%下降到0.6%。但部分地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依旧超标,农业面源污染也较为严重。例如,一些化工企业违规排放含重金属的废水,对周边水体和土壤造成了长期污染;农村地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随着雨水冲刷流入江河湖泊,影响了水体生态。
在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方面,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城市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到12.67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达98.69%,其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7.31%。许多城市加大投入,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并对老旧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如贵阳市全面推进南明河综合治理,先后启动“三年变清”行动、实施39项整治工程、建设35座再生水厂等,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84.5万吨,2023年南明河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在流域治理层面,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以白洋淀生态修复治理为例,当地坚持系统治理,外源管控上,减少输入性污染,建设府河、孝义河等入淀河流河口功能性湿地,取缔非法入河、入淀排污口;内源治理上,开展生态清淤,淀区内水产养殖场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水质从劣Ⅴ类上升至Ⅲ类,2021年以来稳定在Ⅲ类水质,进入良好湖泊行列。
贵州在水资源保护治理方面也成果斐然。全省2.2万名河湖长深入巡河巡湖,解决2200多个问题,23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优良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最严格水源管理考核连续4年获得优秀。如乌江(思南段)通过落实三级河长制,开展清河行动,近年水质监测均为Ⅲ类及以上,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
中科蔚蓝提醒您:但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仍需持续发力。各地应进一步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特别是在农村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督促企业采用环保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还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在水资源调配方面,加快国家水网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咨询热线:15684397985
上一篇:聚焦水资源现状:保护与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