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近日,水利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降水量和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多,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1123.0亿m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7%。但这一数据背后,水资源安全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格局并未改变。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尽管有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助力,但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京津冀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需求巨大,即便通过外调水补充,仍需严格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水资源状况》报告指出,全球河流流量和水库流入量已连续5年低于正常水平,我国部分地区也受此影响。在一些西南山区,河流枯水期延长,给当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带来困难。而在降水偏多的地区,也存在洪涝灾害频发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并存的现象。
水污染问题同样严峻。《自然・通讯》杂志发布的建模研究表明,氮污染会使出现缺水情况的河流盆地系统数量显著增加。在工业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部分河流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水质恶化,影响了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即便在一些中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直排现象时有发生,对河流水质造成破坏。
面对复杂的水资源现状,污水处理成为保障水安全的关键环节。在污水处理技术创新方面,人工智能(AI)技术崭露头角。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旗下的合肥市小仓房净水厂采用人工智能水务系统,实现了污水处理的可视化、可预测、可控制和可预警。水质取样点从10个提升到100个,通过算法模型提前预测进水量、出水量、氨氮浓度等各项指标,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水泵开启、药剂量增减等环节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调节,每两分钟自动调节一次,远高于人工调节频率,还能精准识别水质超标等异常情况并预警。
各地政府也在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监管。济南起步区分局聚焦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企业污水纳管等环节,实施派驻帮扶机制,助力工艺优化与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崔寨首创污水处理厂投运后,周边管网不断完善,企业污水逐步纳管,污水集中处理量大幅提升,企业排水标准提高,为河道生态补水提供了高标准水源。同时,通过排查机制,快速应对进水异常问题,强化了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质效。
新泰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从进水到出水“全链条”执法监测,保障污水处理“安全阀”。在进水端,将进水监测纳入环保执法监测重点,开展源头监控,对重点企业纳管废水采样监测,联合排水管理部门开展溯源监测,锁定污染源。在出水端,确保主要污水处理厂每月一次例行监测,根据监管需求适时开展24小时不间断人工监测,实时掌握运行状态,帮助企业优化工艺参数,确保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要求。在在线监测数据质量方面,督促企业规范开展每月在线比对监测,加强对第三方运营单位的监督,确保在线比对数据准确。
珠江水利委员会为保障东深供水工程沿线饮用水水源安全,组织技术人员对东江流域重要水源地开展安全监测,创新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监测预警机制,运用多种手段联合监测、排查水源地安全风险隐患,推进问题整改落实,实现东江流域重要水源地全面达优,东深供水工程沿线城镇水质稳定达标。同时,织密监测网络,建成运行龙溪水文站,配备先进技术装备,联合相关部门建立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全力保障供水安全。
中科蔚蓝提醒您: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国污水处理仍面临挑战。部分老旧城区管网老化,雨污分流不彻底,影响污水处理效率;一些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随意排放问题普遍。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从节水、治污、优化配置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在节水方面,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推广节水器具和技术,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在治污上,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老旧管网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强化工业企业污水排放监管,从源头减少污染。在优化配置上,加快国家水网建设,推进省市县级水网联动,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实现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分配。只有如此,才能守护好珍贵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咨询热线:15684397985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