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全部 108 公司动态 72 行业动态 36

京津冀协同治水:破解资源型缺水的中国方案-山东中科蔚蓝环保新闻站

时间:2025-06-12   访问量:1003

    在全球城市群面临水资源短缺与生态退化双重挑战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正以协同发展战略为引领,探索资源型缺水地区的系统性治理路径。2025年水利部发布的《京津冀水资源协同治理报告》显示,通过南水北调、地下水超采治理与再生水利用等组合拳,京津冀地区地下水水位实现历史性回升,永定河连续四年全线贯通,从北京的“海绵城市矩阵”到雄安新区的“智慧水网”,中国正通过跨区域协作、技术创新与制度突破,重塑超大城市群的水生态格局。


水资源保护新闻


    一、跨流域调水:重构区域水安全的“生命线”

    南水北调工程为京津冀注入“源头活水”。截至2025年5月,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630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受益130亿、110亿和280亿立方米。北京通过“喝、存、补”三位一体策略,将南水用于城市供水的同时,向密云水库等水源地反向补水46亿立方米,并回补地下水超20亿立方米,使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从2014年的25.7米回升至2024年的18.3米。

    更具突破性的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协同效应。该工程每年向白洋淀生态补水2.2亿立方米,配合流域综合治理,使白洋淀水位稳定在7.3米以上,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鸟类种类增至237种。2025年启动的“引江济淮”二期工程,更将长江水引入淮河、海河两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主骨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二、地下水治理:从“超采透支”到“休养生息”的逆转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水利部数据显示,2018-2024年京津冀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2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年均回升1.3米。河北衡水创新“用水权交易+财政杠杆”机制,将深层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权上收至省级,对超采区实行“用水指标递减”政策,推动武强县等传统高耗水地区农业用水效率提升35%。

    北京的“地下水智慧监管”模式成为全国标杆。全市5000余眼监测井接入区块链监管平台,实现水位、水量数据实时上链,违规取水行为同比下降62%。在大兴区试点的“人工回灌+自然渗透”技术,通过改造河道、建设渗井渗池,年回补地下水1200万立方米,使瀛海镇等重点区域地下水位回升3.2米。


中科蔚蓝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


    三、再生水利用:从“污水处理”到“资源循环”的价值跃升

    京津冀再生水利用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年区域再生水利用量达45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天津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38%和35%。北京槐房再生水厂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每日处理污水60万吨,出水水质达地表水Ⅳ类,其中15万吨用于景观补水,45万吨用于工业冷却,年节约自来水1.6亿吨。

    雄安新区的“全地下再生水系统”更具前瞻性。新区规划建设15座下沉式再生水厂,处理后水质达Ⅲ类标准,通过独立管网用于绿化、冲厕和工业用水,实现“污水全处理、资源全回用”。2025年投用的启动区再生水厂,采用“地下处理+地上公园”模式,每日处理污水10万吨,配套建设的人工湿地成为市民休闲新地标。

    四、海绵城市:从“工程建设”到“系统治理”的范式创新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海绵城市矩阵”引领技术革新。通过建设38公里生态驳岸、120公顷下凹式绿地和50万立方米调蓄池,副中心实现75%的降雨就地消纳,内涝防治标准提升至100年一遇。智慧海绵管理平台整合气象、水文等数据,可提前3小时预警内涝风险,2024年汛期成功应对5场超50毫米降雨,未出现明显积水。

    天津的“河(湖)长制+网格化”治理模式成效显著。全市设立市、区、镇、村四级河长7690名,结合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检,实现河湖问题“发现-处置-反馈”闭环管理。2024年整治入海排污口132个,渤海天津海域水质优良率达92%,较2017年提升34个百分点。


中科蔚蓝PICC承保


    五、协同机制:从“各自为战”到“区域一体”的制度突破

    京津冀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区水资源协同调度平台。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牵头,联合北京、天津、河北水利部门,实现官厅水库、密云水库等21座骨干水库的统一调度,2025年春季向永定河生态补水2.1亿立方米,保障河流全线贯通。这种“统一规划、联合调度、利益共享”的机制,使水资源配置效率提升20%。

    市场机制创新激活节水动能。全国首个省级水权交易平台——河北省水权交易中心,2024年完成交易126单、水量1.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节水指标向工业转让占比达65%。北京、天津推行的“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节水改造,2024年带动节水3200万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山东中科蔚蓝为您分享:京津冀的治水实践,为资源型缺水地区提供了“中国方案”的鲜活样本。从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到地下水治理的“生态修复”,从再生水利用的“循环经济”到海绵城市的“智慧范式”,这些创新不仅破解了超大城市群的水安全难题,更揭示了区域协同治理的本质——它是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与行政逻辑的有机统一。在全球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京津冀模式正以跨区域协作、技术赋能和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思维,为人类城市水生态建设提供借鉴,让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本文案例来源:水利部《京津冀水资源协同治理报告》、北京市水务局地下水监测数据、雄安新区再生水系统规划公示、海河水利委员会协同调度案例库)更多环保新闻关注山东中科蔚蓝咨询热线:15684397985


上一篇:中国水利革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与全球水治理新范式-山东中科蔚蓝环保新闻站

下一篇:多地创新举措,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山东中科蔚蓝环保新闻站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