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 News
在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与人口增长双重压力下,水资源安全正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2025年《世界水发展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130亿美元,而中国通过科技攻坚、政策创新与国际协同,正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治水新路径。从西北内陆的智慧水务系统到东部沿海的海水淡化工程,从黄河流域的地下水超采治理到澜湄流域的跨国合作,中国正以系统性解决方案重塑全球水治理格局。
一、智慧水务:从“人工治水”到“数字孪生”的跨越
在中国西北干旱区,甘肃省甘州区通过“六措并举”构建起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体系。其自主研发的“1+10”智慧水务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物联网监测数据,实现对6.92亿立方米年度用水总量的动态调控。通过“以电折水”计量改造和农业灌溉定额管理,甘州区2025年压减地下水超采量925万立方米,推动黑河下游生态水量持续恢复。这一模式被水利部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标杆,其经验正通过“澜湄周”活动向东南亚国家推广。
在东部发达城市,南京水务集团的“空天地一体化”检漏系统展现了科技治水的威力。长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主城供水管网进行“CT扫描”,结合远传水表DMA智能分析程序,实现漏损率同比下降18%。这套系统在栖霞区拆迁区域精准定位漏点,使维修时间缩短70%,其“三步校验法”被纳入住建部智慧供水技术标准。
二、技术革命:海水淡化与再生水利用的双轮驱动
沿海地区正通过技术突破破解淡水困局。国内最大工业级膜法海水淡化项目——万华(蓬莱)海水淡化工程一期近日投产,日产淡水10万吨,采用反渗透膜法与电厂余热回收技术,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30%,每年可替代黄河调水3600万吨。该项目的“黑灯工厂”模式实现全流程无人化运行,其技术参数已被纳入《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白皮书》。
在城市内部,再生水利用正从“补充水源”升级为“战略水源”。北京市第四个三年治污行动方案明确,2025年再生水利用量将突破18亿立方米,新建170公里再生水管网覆盖园林绿地和工业园区,推动自来水灌溉全面退出。上海嘉定南翔下沉式水厂更将污水处理与生态景观融合,处理后水质达地表Ⅳ类,年回用量相当于100个标准游泳池。
三、国际协作:从“流域共治”到“命运共同体”
中国正以澜湄合作机制为纽带,推动跨境水资源治理升级。2025年“澜湄周”活动中,中老缅泰越五国签署《湄公河次区域水资源数据共享协议》,建立覆盖全流域的水文监测网络。中方主导的“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已实施23个技术援助项目,包括为柬埔寨建设智慧灌溉系统、为老挝提供地下水监测设备等。这种“技术输出+能力建设”模式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南南合作典范”。
在国内,黄河流域九省区建立跨省区水权交易平台,2025年完成首笔2000万立方米农业节水指标交易,实现“腾笼换鸟”式水资源优化配置。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程则通过“南水北调+生态补水”模式,使断流百年的河段重现生机,沿线湿地面积增加30%。
四、政策创新:刚性约束与市场机制的深度融合
水利部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制度,将用水效率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挂钩。甘州区试点的“用水预算管理”将水量指标分解到乡镇和灌区,通过“超用加价、节约奖励”机制,使农业用水占比从78%降至65%。同时,全国首个“取水信用评价”体系上线,将违规取水行为纳入征信系统,2025年首批12家企业被列入失信名单。
在经济手段创新方面,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已扩展至10个省份,通过差别化税率引导企业节水。湖北某化工企业通过工艺改造将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95%,年节约税费超200万元。
山东中科蔚蓝提醒您:当全球仍在为水危机寻找解决方案时,中国正通过科技赋能、政策创新与国际协作书写治水新范式。从西北内陆的智慧水务到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从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到澜湄流域的跨境共治,中国的实践证明:水安全不是发展的制约,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正如联合国水机制主席所言:“中国模式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唯有将数字技术、市场机制与国际合作深度融合,才能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守护人类共同的蓝色未来。
(本文案例来源:甘州区智慧水务平台公示、南京水务集团技术报告、万华海水淡化项目白皮书、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官网)更多环保资讯咨询热线:15684397985